2021年12月28日19∶30,資源學院“齊心抗‘疫’不停研”第二場報告暨“資源論壇”第一百五十五講線上學術報告順利舉行。此次特邀楊興科教授作題為“地球系統科學和國家戰略行動:構造-蝕變巖相填圖建模定位預測技術”和青年教師王夢璽副教授作題為“礦物同位素組成和晶體粒度分布對層狀巖體地幔源區性質和巖漿過程的約束”的學術報告。學院師生共計200人參加了本次線上學術報告。報告由副院長李佐臣教授主持。
楊興科教授介紹了目前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及能源戰略與地球系統科學核心內容;詳細解讀國家新一輪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部署;結合他自己在南秦嶺陸內造山成礦動力學與典型礦田地質建模和礦床定位預測的成果,系統介紹了大比例尺礦田構造-蝕變巖相填圖內容方法和三維立體建模及三位一體勘查建模思路。
王夢璽副教授介紹了關于層狀巖體的兩個主要科學問題:地幔源區性質及淺部巖漿過程,并結合自身研究成果認為:揚子北緣新元古代鎂鐵-超鎂鐵質巖體來源于被俯沖流體/熔體交代的大陸下巖石圈地幔;層狀巖體中粒間熔體的排出在鐵鈦氧化物開始結晶時受控于壓實作用,而當大量鐵鈦氧化物結晶后則受控于成分對流;沒有被排出的粒間熔體會改造粒間相和堆晶礦物成分,同時自身的成分會在演化晚期由于殼源流體的加入而被改造。
參會師生就關心的科學問題與兩位老師進行了交流研討。
最后,副院長李佐臣對本次報告會進行了總結,十分感謝疫情期間兩位老師所作的精彩學術報告,表示此對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學以后的學習、科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歡迎研究生積極報名線上交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學習經驗分享給大家。
(審稿:李佐臣 網絡編輯:黃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