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土地工程學院學術講座“四方講堂”第二十二講以線下的形式在南校區東院舉行。此次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作題為“我國地理科學發展和學科體系問題”的報告,報告由土地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王劉華主持,學院50余名師生參加講座。

報告現場
陳發虎院士探討了地理科學的重要性及其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緊密聯系。他指出,地理科學致力于研究地球表層系統中人類生存環境的空間格局、時間演化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地理學的科學內涵與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結合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歷史資料,陳發虎院士從地理科學的獨特視角,剖析了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的深刻影響,從大河文明到哈拉帕文明,再到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無一不體現了自然地理條件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強調,氣候變化作為地理科學關鍵研究方向,對人類歷史進程具有深遠意義。并以仰韶文化和夏季風演變歷史為例,介紹了自然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陳發虎院士從初創期、過渡期、建設期、發展期四個時期系統介紹了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地理科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展示了中國百年地理科學的重要成果以及當代前沿研究熱點。對地理科學內涵、研究對象、學科任務、學科體系、高校地理學科發展歷程等進行了系統剖析,介紹了地理科學在實現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并從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等視角展示了地理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前景。陳發虎院士表示,要以思想先進性引領國際學術發展,以科學先進性指導地理學科發展,以技術先進性服務地理科學發展。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應該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為地理科學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此次講座不僅拓寬了師生們的學術視野,也激發了大家對地理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會后陳發虎院士與土地工程學院相關領導和部分教師代表就學科建設,專業和課程建設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審稿:王曉峰 網絡編輯: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