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傳播及教育功能,5月28日,公路交通博物館聯合陜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走進清華附中秦漢中學,開展“創新賦能,行穩致遠”科學使者進校園活動。活動由科普講座、科普小講堂、主題臨展與知識問答等環節組成。

專家科普講座環節中,長安大學檔案館、博物館館長李加武教授以《從土木到橋梁,我一路走過》為題,以自身求學、工作、科研的經歷為主線,為秦漢中學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場蘊含科技工作者愛國奮斗故事、中國橋梁風致振動研究歷程的科普盛宴。陜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副館長薛力源副教授以《中國輕工業的使命與擔當》為題,向學生們講述了中國輕工業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科普小講堂環節中,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與陜西科技大學輕工業博物館的志愿者團隊攜手打造了《會思考的綠波》《汽車與空氣的互動》《導航紅綠燈倒計的秘密——大數據的力量》《給路面穿上“暖寶寶”》《萬能的紙》《走進皮革世界——分類與鑒別》等九個主題的科普內容。科普領域從交通控制、路面材料、橋梁美學到紙張、皮革的使用制造,志愿者團隊的精彩講解帶領秦漢中學的學生們全面了解了公路交通、輕工業的科技發展,打造了一場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科普秀。
在主題臨展和知識問答環節,公路交通博物館以“風洞簡史”為題舉行了橋梁風工程主題展,以圖文展示和現場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了從風洞技術的起源、最初的簡單風箱、現代的高科技風洞到我國風洞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使學生們直觀地了解風洞技術的演變歷程,帶領大家探索風洞技術的奧秘。此外,學生們積極參與到線下答題闖關、交通模型DIY設計活動中,挑戰成功者獲得了集合公路交通元素的專屬印章冊。此次活動讓參觀者通過展板、視頻、互動體驗等手段全方位了解了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感受科技的魅力與力量, 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審稿:張雷  網絡編輯:和燕)